我在九大戰(zhàn)役最前線丨從憧憬到融入

永登公司 岳子豪
當我懷著憧憬與忐忑踏入祁連山水泥大門的那一刻,全新的環(huán)境、熱情的同事、厚重的企業(yè)文化,共同構成了我職業(yè)人生的起點?;厥走@段從入職培訓到深入一線實習的歷程,每一次學習、每一次觀察、每一次感悟,都如堅固的水泥顆粒,層層凝結,構筑起我對現代水泥工業(yè)的認知基石與職業(yè)信仰。正所謂“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”,這段經歷正是我積累與成長的開始。
入職伊始,公司精心安排的培訓便為我開啟了通往祁連山水泥精神世界的大門:從上世紀50年代,永登水泥廠建立初期前輩們披星戴月、揮汗如雨地開辟西北地區(qū)第一座現代化水泥廠的豪情壯志,到1996年作為甘肅省第一家在滬市上市的魄力,再到加入央企成為“國家隊”的一員……一連串閃光的足跡在我心中悄然埋下一粒種子。
在入職培訓中,一次“卡牌爭奪戰(zhàn)”的模擬演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,也為心中的那粒種子提供了生長必需的養(yǎng)分——“精準表達是高效協作的起點,及時反饋是團隊信任的基石。”沙盤推演中讓我更加明白,作為個體在祁連山水泥這個龐大系統(tǒng)中的位置與價值。
剛被分到永登公司余熱發(fā)電站時,說實話,心里是有些發(fā)怵的。眼前錯綜復雜的管道、體型龐大的鍋爐,以及耳邊持續(xù)不斷的轟鳴聲,讓我有了剎那的愣怔。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,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僅僅是冰山一角,只有融入到具體的實踐中,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。實習期間,我的部門領導和帶教師傅,總是耐心地、手把手地教我,從辨識每一根管道的走向,到理解鍋爐系統(tǒng)如何將廢氣中的“廢熱”一點點“吃干榨凈”變成電能,他們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,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什么是“祁連山文化”傳承的具象化。我到現在還記得,第一次獨立進行設備檢修排查時,師傅那個贊許的眼神,讓我開心了很久。
同事們也給予我家人般的溫暖,工作中,他們是我可靠的戰(zhàn)友,無論是巡檢路上的一句提醒,還是操作時的一個援手,都讓我感到踏實和安全;生活上,他們又是親切的朋友,午飯時的閑談,下班后的關心,都讓我這個新人迅速融入了這個集體,那種初來時的孤獨感很快就煙消云散了。
正是在這種溫暖的氛圍里,我學習的勁頭特別足。這三個月,我感覺自己像一塊海綿,每天都在吸收新的東西。圖紙上的系統(tǒng)流程圖,終于在我腦子里“活”了起來,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設備和參數。我明白了鍋爐水位波動背后的意義,學會了從汽輪機的聲音里初步判斷它的運行狀態(tài)。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,我們做的這份工作,不僅僅是在發(fā)電,更是在踐行“綠色生產”,是在為公司的節(jié)能降耗貢獻著實實在在的力量。這種將理論付諸實踐,并親眼看到其價值的成就感,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替代的。
三個月的時光悄然流轉,我已從當初的局外人,融為祁連山水泥大家庭中真切的一分子。此刻的我,對未來滿懷信心與無限憧憬。我渴望加快腳步,早日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合格員工,為我們團隊、為預熱發(fā)電站、也為祁連山的宏偉藍圖,貢獻自己堅實的力量。我深信,在這片熱土上,只要心懷熱忱、腳踏實地,每個人都擁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。前路雖遠,行則將至。我已整裝待發(fā),愿攜這三個月積攢的收獲與感動,與諸位同仁并肩,腳踏實地,共赴那片我們共同憧憬的美好明天。




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622號